第一工廠是打鐵,手拿鐵鎚錘鐵支,錘到流汗滲滲滴,不知何時出頭天。」在近期將上映的紀錄片《美力台灣3D》裡,打鐵師傅郭常喜以台語唸下這串七字仔,一語道盡這行業的辛苦──高溫工作環境,高度操勞身體,也只能餬口飯吃。
郭常喜曾為李安的《臥虎藏龍》打造電影中的兵器,即使打鐵年資已達近60年,年過70歲的郭師傅,依然認為最滿意的作品尚未完成。
有一年李安帶著媽媽到興達港買海鮮,看到「興達刀舖」外擺滿各種刀劍兵器,隔次拜訪時,李安帶著各種傳統中國冷兵器圖稿,委託郭常喜師傅打造。而這些打造出來的兵器,最後通通進了電影《臥虎藏龍》,包括那把赫赫有名的「青冥劍」。
《臥虎藏龍》橫掃當年國際各大影展,獲獎無數,使得西方世界再掀東方武俠片的高度關注,也引起許多人對兵器與武林江湖著迷。郭常喜現年73歲,仍每天到刀舖裡磨刀、打鐵。問郭師傅一個生手多久才能出師,他說:「很難算學多久出師。我現在也不敢說我出師,現在還是要每天研究創新,精益求精。」近60年的打鐵歲月,郭常喜因應時代變化,歷經了不同階段的轉變。
郭常喜出身在打鐵世家,從爺爺開始打鐵,從小也看爸爸打鐵,耳濡目染。如果拿刀劍比喻,郭師傅就像是一把名劍,本身就是一塊好素材。
火裡來、水裡去的淬煉
如果《臥虎藏龍》讓郭常喜的打鐵工藝揚名立萬是「果」,那他前半生火裡來(打鐵)水裡去(磨刀)的功夫,就是一槌一印種下的「因」。
千里求師,萬里求藝
郭常喜承襲傳統打鐵,但為了精進技藝、學習如何製作食品用刀,大約有8年左右的時間,郭常喜經常往返日本學藝。「以前要去日本不容易,需要對方公司出聘書,才能拿到簽證出國。這是『功夫生意』,當時也沒有別人可以做。」
郭常喜當時在日本奈良一帶學習,順道學習了日本打鐵的傳統工藝,「他們包鋼的方式不同,用十字的方式去不斷折疊。我們是中間超硬的,他們是把中間鍛打成硬的質地。像武士刀長,要熱處理、要包起來。」郭常喜說。
一代劍王
在「郭常喜兵器藝術文物館」的文宣手冊上寫著:「鐵手打快刀,柔情鑄名劍。藏古今之兵器,探武林之絕招。」在熱兵器出現前,不管東方西方,一國的國力強弱從打鐵工藝就知道,名刀好劍,在戰場上可以削鐵如泥,當今許多歷史學者,也從兵器農具及打鐵功夫的研究,就可以推知該國的科技與文明程度。
電影《臥虎藏龍》裡,有一段玉嬌龍竊拿青冥劍後與俞秀蓮的交手戲,這段比試,俞秀蓮使了很多傳統冷兵器,包括:長槍、雙刀、吳鉤、鐵鞭、月牙鏟、雙手劍⋯⋯,這些在文物館裡都有收藏。還有一區完整蒐集台灣不同原住民族的刀具與護具,可能比許多部落有的還要完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