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都會的小學生來戶外教學,最特別的是來採摘野菜。(圖/默子)
這兩天村子裡的田園巷弄有遊覽車到訪,窮鄉僻壤的小村落,幾乎沒見過遊覽車停留,除非村民家有喜事,前兩三年新冠肺炎影響,更不可能有遊覽車出沒,難得一見的停了兩台遊覽車,當然要專程去看個究竟,原來是大都會的小學生來戶外教學,最特別的是來採摘野菜。
烏甜仔菜的種籽,60年代的零食。(圖/默子)
兩分多的農田長滿了龍葵(烏甜仔菜),蟄居鄉下小農村幾十年的我輩,早就吃膩了的野菜,如今在都市學子的課堂上是新鮮玩意兒,老師帶著小朋友一起投入野菜園裡,一個個興奮雀躍樂開懷,多麼令人羡慕,可以盡情到郊外踏青,認識植物採摘野菜,真是太幸福了!
說到野菜,經常出遊的朋友們都有共同的話題,畢竟旅遊團的成員們年紀不相上下,而且大部分的人童年都在鄉下地方成長,也就是在泥巴地裡打滾,田園追趕跑跳碰,天天像野孩子似的到處趴趴走,男孩子還到大圳溝裡玩水潛水,當然是偷偷約了去玩水,如果被大人知道,請吃「竹仔枝炒肉絲」絕對沒完沒了。
最怕女孩子去打小報告,事先用盡各種辦法隱瞞,要不然就是非常難得稀有的柑仔店小零食,買得起小零食的家庭沒幾戶,屈指一算都是那三五戶人家,敢去玩水不怕挨打的,也只有那幾戶人家的兒子,其他人家的兒子似乎可有可無,打罵不聽,就帶去田裡一起幹活。
說是去田裡幫忙,其實是去田裡玩耍,芝麻田裡抓蟋蟀,水稻田裡抓青蛙和蝌蚪,甘蔗田裡找鳥窩找鳥蛋,玉米田裡找野菜抓小蟲,龍葵的種籽轉黑色就是美味零食,還有山葡萄,聽大人的指導命令,摘野菜回家當晚餐,灌肚伯仔(台灣大蟋蟀),也是飯桌上的美味,鬥蟋蟀玩,肥一點的青蛙也是家庭美食,鄉下農村生活感覺悠閒怡然自得,物質匱乏的年代,有田園野味野菜就是富裕的。
龍葵川燙後加調味,一道美食。(圖/默子)
近年市場上,很多野菜販售,我是從不買的,小時候吃怕了,那時候到處可採摘的野菜,如今上了年紀,怎麼還會花錢買來吃?所以每次出遊,餐廳的野菜竟然搶手,大家不是懷念小時候的野味,而是為了健康。
都說野菜沒灑藥很天然,龍葵葉,紅白刺莧菜,莧菜,地瓜葉⋯⋯,小時候吃膩了吃怕了的野菜,如今上了餐廳就是高貴,再怎麼吃野菜,豬母菜是絕不碰的,故事裡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,就是天天啃豬母菜過日子的,鄉下生活再苦再窮,從未有過豬母菜上桌,該說萬幸啦!地瓜葉煮地瓜或蕃薯簽,才是道地美味,小時候拌醬油吃幾碗,如今拌肉鬆魚鬆吃一碗,其它野菜就出外旅遊餐廳見了。
煮粥加地瓜,飽食一頓。(圖/默子)
看到遊覽車載小朋友來體驗摘野菜,真是有意義非常幸福的戶外教學活動,課本上讀再多學識知識,也要親身體驗見證,野菜和野草太多了,師長可以教的也就是到田裡認識了,龍葵最普遍,確實認識了龍葵,就不怕把它當雜草被笑話了,龍葵加地瓜加肉鬆魚鬆素鬆,飯桌上可以省其它配料,飽食一頓回味無窮。
默子(長年蟄居鄉下農村,熱愛文字及攝影,文章散見聯合報、中國時報、中華日報、自由時報、金門日報、講義雜誌等,曾於人間福報撰寫〈鄉居筆記〉、〈人生萬花筒〉兩專欄,喜愛蒔花弄草、尋幽訪勝,讀萬卷書行萬里路,擅長從生活中發現值得記錄的人事物。)